登录

成语逋逃之臣的意思,造句,读音

读音是: táo zhī chén ,以下为该词的详细解释、例句等:

“逋逃之臣”这个成语指的是逃亡在外的人,也就是叛逃者。它来源于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,公元前655年,齐桓公联合诸侯国攻打蔡国,蔡人逃到楚国,楚人把他们交给了齐国。齐桓公想要惩罚蔡人,桓公就派管仲去蔡国问罪。管仲问他们:“你们为什么要逃跑?”蔡人回答:“我们没有犯法。”管仲说:“既然你们没有犯法,那么你们逃跑就是逋逃之臣了。”从此,“逋逃之臣”就成了叛逃者的代名词。

例如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曹操为了讨伐袁绍,派蒋奇率军攻打徐州。袁绍派大将颜良攻打白马,曹操派关云长迎战。袁军大败,颜良被杀,袁绍逃往黄河以南。曹操趁机攻打冀州,袁绍又逃往黄河以北,最终被曹操打败。在这个故事中,袁绍和曹操的争斗就是一场逋逃之臣的较量。

© 2012-2024 成语之家 chengyu.zw6.cn
网站事务:17368610279【同微信】
苏ICP备2024090902号